2025年6月22日清晨,驻马店街头的市民惊奇地发现,一排崭新的共享单车悄然出现在街头。这个画面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——仅仅一天之后,这些单车又被全部收回,城市慢行系统短暂亮起的光芒重新熄灭。对许多市民而言,这一幕熟悉又陌生:这座豫南地区唯一没有共享单车的城市,在过去十年间始终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场景中缺席。
这不是驻马店第一次与共享单车擦肩而过。早在2018年,当哈啰单车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投放800辆单车后,市城管局立即约谈企业,下达了“两天内自行清理回收”的严令。当时官方回应称:“共享单车需在市场准入和管理方面制定方案,经批准后才能引进。”这一等,就是七年。一位市民在网络问政平台无奈留言:“驻马店已是豫南几个城市中唯一没有共享单车的孤岛,漯河、信阳、周口甚至小县城都普及了。”
01 特许经营迷局,行政垄断的争议漩涡
2020年底,驻马店一则招标公告引发轩然大波:计划通过“N选1”方式选定唯一共享电动车企业,授予五年独家经营权。这并非河南首例,洛阳早前已用同样模式让哈啰单车成为唯一赢家,当时就引发“行政性垄断”质疑。
法律界人士一针见血指出:此举涉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竞争。当行政许可已授予多家企业后,政府无权变相废止。更关键的是,独家经营模式直接消解了市场竞争。哈啰单车在洛阳的实践验证了担忧:成为“特许经营者”后,管理松懈、车况恶化、用户维权困难的报道接踵而至。
驻马店似乎陷入管理悖论:为规避乱象选择单一主体,却因缺乏竞争导致服务劣化。相比之下,郑州采用的三企竞争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——基础份额+季度考核动态调整,末位淘汰机制倒逼企业优化服务。遗憾的是,驻马店选择了更保守的路径。
02 管理失控难题,城市文明的难承之重
正阳县的共享单车实践如同预演了驻马店可能的困境。该县曾引入三家共享电单车企业,却因“管理粗放、乱停乱放、占用公共资源”等问题全面叫停。车辆随意侵占盲道、消防通道的画面,成为城市管理者心头刺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交通系统本身。市民屡次投诉电动三轮、四轮车长期侵占机动车道,市公安局虽承诺“加强整治”,但混乱的非机动车秩序揭示出慢行系统的脆弱基础。当传统交通工具尚难规范,共享单车这类新形态更易被视作不稳定因素。
全国多地叫停共享电动车的理由形成完整逻辑链:安全隐患首当其冲(使用者普遍不戴头盔),叠加维护成本高企(日均调度充电成本难覆盖),最终因乱停乱放触发市容治理红线。对“全国文明城市”驻马店而言,这些风险足以抵消便利性价值。
03 契约精神考验,政企民的三方博弈
2018年河南省两会期间,来自驻马店的人大代表李敏点出关键:“共享单车能否持续运营,考验的是每个公民的契约精神。”当其他城市频现车辆遭破坏、私用、弃河的现象时,这座刚获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尚未证明自己的成熟度。
政府与企业的信任同样脆弱。在正阳县案例中,企业运维能力与政府监管需求存在明显断层:投放车辆未悬挂车牌、运维响应滞后等问题,让管理部门选择“全面清退”而非协同改进。这种零容忍态度,与深圳等地的“电子围栏+信用挂钩”精细化治理形成对比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共自行车的“遗产”。驻马店曾自建公共自行车系统,但其命运与全国趋势一致——2025年阜阳、北京怀柔、烟台等地的公共自行车相继退场,主因车辆老化、调度低效、被共享单车反超。当旧体系瓦解而新形态受阻,市民成为夹缝中的观望者。
04 慢行系统重构,十年徘徊后的微光
十年缺席折射更深层矛盾。城市管理局在2023年回应电动三轮车投诉时,强调“常态化开展非机动车违法整治”,却未提及如何建设非机动车友好环境。慢行系统规划缺失,使共享单车如同无根之萍。
变化在悄然发生。2025年多地公共自行车退场释放的空间资源,本可成为共享单车的新土壤。6月22日那场“闪现实验”,暗示管理部门正在重新评估可能——尽管谨慎态度依旧,单日即撤的做法延续了严控风格。
当郑州通过开放大数据平台实现单车供需智能调度,武汉以厘米级精度划定禁停区(人行道<3.5米禁停、消防通道5米禁放),驻马店需要的是超越“管或不管”二元对立的创新治理。毕竟,北京怀柔公共自行车退场后,区域共享单车使用量激增30%的数据,证明需求从未消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