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级酒店路边摆摊:失衡的人间烟火
据媒体报道,省会郑州,永和铂爵国际酒店门前,每天下午五点准时上演奇观:身着白色厨师制服的团队拉开透明橱窗,卤味、小龙虾、烧鸭次第排开,日营业额轻松突破3万元。无独有偶,步哥发现,近日咱们小城驻马店的很多星级酒店也纷纷放下身段,走上了亲民路线,生意一度火爆。本地媒体甚至报道称:多家知名餐饮企业纷纷在门前支起摊位,烟火气里赢民心。
对于这样的观点,步哥不敢苟同。当星级酒店的路边摊撞上街头巷尾的油腻三轮车,这场被冠以“烟火气”的商业行为,不但不能赢得民心,长远来看,反倒让城市商业生态的暗伤隐隐作痛。
求生逻辑下的降维打击
高端酒店弯腰摆摊,背后是行业刺骨的寒流。禁酒令收紧使公务宴请锐减,婚宴市场因结婚登记量下滑一度萎缩——曾经支撑星级酒店的两条“黄金腿”已然折断。当空荡荡的宴会厅遇上昂贵的经营成本,日入3万的路边摊,便成了星级酒店的生存曙光。
星级酒店摊位可怕的竞争力,对路边摊乃至周边的商贩小店面堪称降维打击。小摊贩几十年积累的生存智慧,在资本化运作的系统优势前不堪一击。
但是也有专业人士指出:当“金字招牌”与“烟火气”同台竞技,星级酒店的资源优势可能迅速挤占传统摊贩的生存空间,甚至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。这不仅影响了底层民众的生计,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市场生态平衡。
星级酒店所谓的“转型创新”背后,代价是小商贩的生计空间被悄然侵蚀。有媒体公开报道显示,星级酒店路边摊让浙江绍兴的小餐馆流水骤降30%,而在石家庄,夜市摊主望着酒店路边摊前的长队无奈苦笑地说:他们一台餐车半天时间就抢走了我半个月的收入。
如果按照媒体报道,星级酒店摊点日均3万元计算,相当于挤占了60个日营收500元小贩的生存空间——当“高端玩家”俯身收割“低端”市场,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变得如此赤裸。
路边商贩的双重困境
与星级酒店摆摊受追捧形成讽刺对比的,是普通摊贩日益严苛的生存空间。很长一段时间,流动摊贩被痛斥为“噪声扰民,破坏环境,败坏城市形象”。
但是,执法尺度在高端酒店门前却陡然转向。当路边摊贩三番五次遭到驱离时,酒店的路边摊却是人头攒动,执法者对星级酒店却网开一面。政策执行的双标在此刻显露无遗——路边商贩的油渍是“市容污点”,星级酒店的炊烟却是“人间烟火”。当政策执行者对待大酒店与个体摊贩用上两套标准时,这种尴尬便成了制度性羞辱最真实的写照。
更深层的不公在于竞争规则失衡。星级酒店摆摊享受着品牌溢价与成本补贴:用客房利润摊薄食材成本,以前厅服务生工资补贴路边摊人力成本。而小商贩的炉火熄灭,却意味着全家断粮。
当星级酒店以“求生”之名跨界争食,挤压的恰是最无路可退的路边商贩的活命缝隙。曾经上班数年不敢进去消费的高档酒店,如今却抢走楼下路边摊的生意,严格意义上讲,这不能算消费升级,而是赤裸裸的生存掠夺。
失衡的人间烟火
当西装革履的经理擦拭着“日售三万”的招牌,旁边卖炒饭的大妈守着冷清的三轮车——两个场景拼出最魔幻的一幕。
星级酒店摆摊的背后,真正尴尬的,从来都不属于那些放下面子的酒店大厨精英,而属于那些被规则放逐的底层蝼蚁。
业内人士分析,当卫生焦虑被资本转化为收割利器,路边商贩数十年积累的诚信被系统性污名化,接下来很可能会产生就业链震荡的连锁反应:若酒店摊贩模式在全国推广,仅餐饮业就将有数百万摊主面临失业风险。
今日中午聚餐,幸遇媒体大佬钊哥,对于星级酒店路边摆摊的话题,钊哥不无担忧地说,星级酒店这种不正常的业态转型,实则是饮鸩止渴。
钊哥讲了一个故事,驻马店某知名胡辣汤店,早餐生意火爆,老板很是开心,本来只卖早餐的他延长了营业时间,不但早餐,就连中午也卖起了胡辣汤。老板八十多岁的老娘得知此事后,把儿子狠狠骂了一顿:儿啊,钱都让你挣完了,这可不中啊,得给周边的同行留条活路,生意才能做长久啊!
步哥认为,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公平竞技,而非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。一座城市的温度,在于它既容得下星月之光,也护得住萤火之微——毕竟,让路边摊活下去的文明,才配称为真正的烟火人间。
页:
[1]